专家认为,21世纪将逐渐成为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产业的世纪。(图片提供:CORBIS)
目前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究竟是什么状况,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科学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朱祯,以及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
生物技术、生物产业究竟是虚幻的泡沫,还是能带来美好前景的亮点?一些公众对此心存疑虑。
“我个人看法,生物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谈不上泡沫,到21世纪中叶,随着化石能源的渐趋枯竭以及不可再生的多数矿藏资源的逐渐减少,生物产业应该是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主导性产业。21世纪将逐渐成为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产业的世纪。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只能提供能量,而生物质在提供能量的同时还能生产出各种相关的化工产品,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石元春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美国曾提出,到2050年,90%化工生产的原料将来自生物质。在石油和煤炭渐渐用尽之时,它们的化工生产体系就将逐渐被生物化工体系所替代。
“绿色植物是地球上唯一能将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下来的自然体,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物质和生态系统获取能量以及相当大一部分物质的终极来源。生物质所占的地位和影响会越来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大趋势。”石元春说,“但是,目前生物产业和生物技术还处于初期和不成熟的阶段,正在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和现代制造业已经发展了一二百年,而生物产业才刚刚开始。”
石元春认为,“从技术上来讲,生物技术以后将与信息技术逐渐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信息技术。大家担心的泡沫,也就是指现在有些企业在投资进来时会遇到较大风险,例如有的技术还不太成熟、设备不完善、成本较高、市场没有形成、政策不配套等等。所以,在发展生物产业上既要积极,也不要盲目过热。”
石元春比较认同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布朗最近写的《B模式》一书的思想LDsports乐动体育。布朗认为,工业发展的模式就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A模式。布朗“很有魄力地”预言:推动社会发展的代表科学将由信息科学转为生物科学,今后的生态经济将是驾凌一切经济之上的经济,就是所谓的B模式。
石元春在2006年第五期《求是》杂志上撰文引述1999年美国总统发布的《发展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执行令》中的话:“目前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技术有潜力将可再生农林业资源转换成能满足人类需求的电能、燃料、化学物质、药物及其他物质的主要来源。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能给美国农民、林业者、牧场主和商人带来大量新的、鼓舞人心的商业和雇佣机会,为农林业废弃物建立新的市场,给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带来经济机会,减少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并预言“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行业将在美国出现”。
“我国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一些积累,在某些方面,尤其是植物生物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某些方面甚至处于领先水平。在动物方面有很多不错的进展,比如,生物乳腺反应器等有助于生产贵重药品;胚胎移植的某些技术已经投入营运,被一些公司投入生产,这是一种迅速推广优良品种的方式,不涉及更多安全性等方面的担忧。但我们做得更好的应该是植物生物技术,也就是转基因技术,比如转基因水稻、转基因棉花,还有转基因玉米和小麦等,这些都是已经比较成熟或者接近成熟的工作。”朱祯向记者介绍。
生物技术已有很长的应用历史,比如啤酒的发酵技术,农业上杂交、种子选育等传统育种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可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食品、健康、能源、环境等问题提供新的手段。
据介绍,我国生物技术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并起步发展始于“863”计划启动之时,也就是1986年3月以后。
朱祯认为,从总体上讲,中国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很不错,尤其在上游的基础研究方面已有长足进展;在中游技术方面也一直处于较好的状态,诸如转基因等工作;而在下游方面,即产业化方面,则跟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还比较短,没有酝酿出大型的财力雄厚的公司,生物技术方面的中长期投资目前主要还依靠国家支持,企业界真正的参与还不充分。
朱祯同时表示,整体上讲,生物技术是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跟政策导向息息相关,同时又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把握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是目前推进生物技术发展的最大挑战。
“无疑,从世界角度或中国角度来看,生物技术都会有一个大发展。很多预测认为,在2025年到2030年期间,生物技术将取代信息技术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与火车头。要积极推进中国生物产业发展,需要产业界的积极参与以及国家政策方面的积极扶持,同时也应该让广大消费者能有恰当的更周全的认识,取得他们的支持。”朱祯说。
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底发布了《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报告,报告指出,2006年,国家对生物农业支持力度已经进一步加大,转基因棉花、生物农药、畜禽疫苗等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著;生物能源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成为投资以及国际合作的重点
2007年的工作目标是,加快组织实施生物产业重大专项,引导生物产业高水平、规模化发展,诸如积极推进超级稻、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转基因棉花等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和宣传普及,切实推动生物农业的发展;要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大力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创新药物,加快产业化步伐,促使生物医药高水平发展;充分利用荒草地等边际性土地,加快培育木薯等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开展以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为我国生物能源提供技术支撑
说到城市化问题,石元春认为,“前些年,有经济学家说,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把农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可以解决三农问题。这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进入农业现代化初期的美、英、法、德、日的国家总人口只有几千万,农业人口不过两三千万,而当今的中国农业人口是9亿,因此,切莫轻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了十几年LDsports乐动体育,才转了1个多亿,又新出生了1个多亿,还是9个亿。即使真是净减少了两三个亿,还剩下六七亿农民搞种养业也不可能致富,因为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高,价格又受社会因素制约,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还不算劳动成本,怎么富得起来?”
石元春认为,可行的办法是农村工业化、农工一体化和中小城镇化,让农民就地就近从事工农业生产。工业主要是生物产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将落后和污染工业向农村转移。“我的理想是,在辽阔的农村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出现从事以生物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及以服务业为主体所构成的中小城镇,以及相当现代化的农村居民点。”
石元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10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要把工业同农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才是从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
单就农业发展问题,黄季焜表示,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潜力很大,能够解决农业生产中很多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生物技术有很多方面,就其中的转基因技术来看,比如,转基因的抗虫棉,解决了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棉铃虫问题,并已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应该说,生物技术是未来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的最重要技术之一。
对有些新一代农民不愿种地的问题,黄季焜分析说,其中一个因素是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生物技术是可以帮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有力措施之一,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减少化学品和劳动力的投入,包括现在的抗虫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节省了田间管理所使用的劳动力,减少了劳动强度。另外,比如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技术可以不用锄草,减少锄草的劳动。我国没有推广,而美国广泛推广的转基因大豆就采用了这种技术,劳动力用在田间锄草方面的工作显著减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缓解新一代农民不愿种地、觉得种地辛苦的问题。
“现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第一代转基因植物,主要是以抗病虫害和除草剂为主的转基因产品,它们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药面源污染等方面已经起到重要作用。其他正在开发的第一代转基因植物还有抗旱和抗盐等转基因农作物,这些技术对缓解未来我国水资源危机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第二代转基因产品将以改良品质和增加营养为主,可以使全社会更多人受益。第三代转基因产品还将包括功能性食品、生物反应器、植物工厂以及高效生物能源等,这些都将使农业生产不断向医药、化工、环境以及能源领域拓展,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黄季焜表示。
扫一扫关注QY球友会官网